被稱為重慶兒童文學金花的曾維惠,是重慶市江津區李市中學的語文老師,但她多年來堅持業餘文學創作,為她的學生也為重慶和全國的孩子們,寫了許多深受歡迎的作品,最近她還參加了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第19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習。這如虎添翼的舉措使她的創作,更表現出突飛猛進的勢頭。
  2013年是曾維惠創作和出版的豐收年。在這一年裡,她不但出版了名為“幼兒科普大花園”的叢書,同時還出版了“和媽媽一起看的晚安故事”繪本。除了創作供低幼孩提閱讀的圖文並茂的故事,曾維惠更喜歡創作兒童小說。2013年6月,她在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成長的四季”系列長篇,作者以此小說比喻少男少女成長的春夏秋冬四季。該系列長篇雖然以不一樣的故事講述不一樣的童年,但其主題卻完全相同:為夢想加油,傳遞正能量。
  除了寫作和出版了不少兒童文學讀物,曾維惠還愛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刊物上發表短篇小說。譬如她的《青花瓷瓶碎了》,被北京兒童文學評論家譚旭東稱為“力透紙背之作”。該短篇敘寫少女“我”的母親因懷疑丈夫負心而砸碎他們結婚紀念品的青花瓷瓶,後來“我”力圖修補這個瓷瓶,可是媽媽仍然與爸爸離了婚,“我”因此而恨透了媽媽。作者以少女的視角將離異家庭給孩子造成的傷痛予以了生動地再現。可見,曾維惠是懷著一種極其疼痛的心情來書寫孩子們的成長故事的。
  其實懷著疼痛的心情寫作,是曾維惠創作的常態而非偶然。曾維惠常說,當她寫到孩子及其家庭的苦難時,自己常淚流滿面……此一感受,就像巴爾扎克寫他寄予同情的主人公快要死去自己就感到猶如吃了砒霜一樣難受。總之,當曾維惠寫孩子的快樂自己就很快樂,而當敘述孩子的苦痛時,自己就常常心疼地流下淚來。於是,痛並快樂著,就成了她創作的常態。
  當《兒童文學》2013年第2期準備刊載曾維惠小說《拆東牆》時,編者要她寫幾句創作感言,於是曾維惠寫道:“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在我的課堂上道出了‘其實我也想做差生’和‘做一名壞學生,真的很好’的心聲……”原來該小說寫的是被譽為班級驕傲的一個優等生,因為太優秀而不敢有半點鬆懈,內心的壓力得不到釋放而感到很累。為此他轉了學,他期望大家不知道他是優等生而生活得自由一些。可是,當面臨考試之際,他不知道是考好呢,還是不考好?於是他發出了感嘆:“我在想,我拆了東牆,又如何去補西牆呢?”
  北京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讀了該小說後,不僅高度肯定曾維惠作品文筆清新飄逸,具有詩意和抒情的美感,而且進一步指出:小說主人公想反抗自己的人生被設置,要逃離現實,文字里有心酸的味道,有蒼涼和無奈,希望曾維惠今後“多寫這樣的文字,把孩子成長中嚴酷的一面寫出來,寫出他們精神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寫出成長的曲折。”
  除了文學界充分肯定曾維惠作品,小讀者也非常歡迎她。比如北京海澱區一個初三學生這樣評價曾維惠的短篇集《熏衣草,下一站花開》:“翻開書本就放不下,這一個個曲折而唯美的故事,讓我感到善良的魅力與珍貴,青春的苦澀與芬芳,親情的溫暖與無私,仿佛與書中的同伴們一起享受快樂的樂章。”來自小讀者的如此評價,似乎比評論家的評論更為可貴。
  曾維惠用辛勤的文學筆耕表現自己身邊孩子的喜怒哀樂,同時也為重慶文學增添了光彩。好樣的金花,祝你寫得更多更好,在文學創作上“更上一層樓”。
  (作者系重慶師範大學教授)  (原標題:重慶兒童文學的一朵金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x18cxch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